新闻

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在蓉高校院所“掌门人”共谋创新驱动“成都路径” 周激流作为省属高校唯一代表发言

来源:成都研究院 作者:宫冠英  日期:2014-12-19  审核:新闻中心  点击:

【本网讯】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枷锁和壁垒,成都市于今年8月出台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建立了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12月17日,成都市召开了首次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市委、市政府和相关市级部门会同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共商协同创新大事、共谋携手发展大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委副书记李昆学通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周激流院长在大会上作为省属高校唯一代表发言。

座谈会上,四川大英皇网站「中国」官方网站长谢和平,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西南交通大英皇网站「中国」官方网站长徐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周激流,中科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中电科第30所所长李成刚,四川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宋全安等在蓉高校负责人分别围绕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黄新初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黄新初书记首先对在蓉高校院所长期以来对成都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深化协同创新,前提在于同心同向、凝聚共识合力。在社会分工协作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校院地联手开展协同创新,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科研院所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彼此之间是互需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化团结协作意识,结成命运共同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把协同创新这件惠及各方、奠基长远的好事办好。

就进一步推进校院地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黄新初书记要求:一是要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驱动工作体系,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快建设一批创新驱动的园区、协同创新的基地,进一步搭建开展校院地协同创新的平台;三是要从规划、交通、医疗、教育等各方面进一步提高面向高校院所的公共服务水平;四是要进一步研究促进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建立各类校院地协同创新资金(基金),进一步加大对高校院所要素、资金等保障和扶持力度;五是要进一步建立校院地协同创新工作机构,采取“一对一”方式加强地方政府与高校院所的对接和服务,“一校一策”、“一院一策”,密切跟踪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六是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和校院地协同创新工作,努力为参与协同创新的各类主体提供“一呼即应、一帮到底”的高效优质服务,有效推动转型升级发展。

四川大英皇网站「中国」官方网站长谢和平:校地共建转化基金破解“融资贫血症”

在这样一个政产学研多方对话平台下,共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这样有意义的命题,足见成都谋划未来发展的战略前瞻眼光。近5年里,四川大学与成都地区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数近3000项,项目经费7.89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项目近1000项,项目经费3.6亿元。但川大与成都本地合作和转化的项目占全校横向科研项目总经费的比例还不够大,川大的科研实力和为成都本地经济发展贡献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

科技成果转化难,常见的阵痛之一是“融资贫血症”,成都在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命题上已有很好的尝试,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等合作模式,促进成都校地合作向深水区改革。

西南交通大英皇网站「中国」官方网站长徐飞:成都应打造全球科技英才聚集目的地

产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眼下,西南交通大学已初步构建起科技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集团“科技—孵化—产业”无缝对接管理模式,形成了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与孵化,以及实现产业化的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链条式关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国际化优秀人才的聚集,是创新国际化、人才高端化的核心要素,成都应打造成为吸引全球科技英才聚集的目的地。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的命题,不仅仅属于高校、院所和地方,完善丰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缜密体制机制,激活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让成果转化有明晰的“流向”,这对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同样不容小视。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校地合作,建设成果转化“发动机”

以“研究院+产业园”模式,电子科技大学与双流县共建的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平台,通过产业园对双方共建研究院的研发孵化成果,采取合作控股、专利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就地转化,实现了高校已有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目前,在该平台下,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项目已达数十个。接下来,电子科技大学还将新组建电子科技大学成果转化与产业技术中心,计划2015年挂牌运营,独立法人注册、企业化运营,主攻方向定位于电子信息,将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动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周激流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在与双流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研究院和双流科技产业园之后,成都研究院已孵化了30余家科技型企业,组建了27个创业孵化团队。目前,双流科技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建成运营后,预计园区内年总产值将达6亿元。此外,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与市环保局正计划通过校地合作模式,成立“灰霾污染防控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实时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相关气象要素数据等,形成科学的灰霾污染预报模式,更为高效、准确地预报我市空气质量。

中电科30所所长李成刚:用3-5年在成都构建中国“安谷”

中国电科集团与成都已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建设国家示范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计划明年动工,2017年实现一期投入使用。投资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最终将力争形成千亿级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集群。

在建设产业园的过程中,还将加强与电子科大、西南交大、川大、信息工程学院等在蓉高校的协同创新合作。同时,与成都信息安全产业公司联手,构建信息安全产业集群,用3-5年时间,将成都建设成为中国“安谷”。

中科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集聚全院创新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创新

随着成都“1+2+N”科技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成都创新驱动政策体系已在国内城市中具有极强竞争力,中科院成都分院不仅要集聚全院创新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创新,还将思考如何整合中国科学院104个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成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在多领域形成立体、可持续合作。

中科院成都分院将重点采取以下举措,促进校院地协同创新:一是抓住天府新区建设的有利契机,拟组建中科院(成都)高新产业技术研究院;二是在成都市的大力支持下,策划成都分院新园区的建设;三是瞄准产业需求,加大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力度,吸引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在蓉产业化;四是加大中科院在蓉机构向企业开放共享研发资源,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技术服务。

                                                   四川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宋全安

省农科院与成都在院地合作项目上已有多次尝试,如与金堂合作建羊肚菌、脐橙种植基地,在崇州共建水产养殖基地等,随着校院地协同创新工作的推进,更多的院地合作项目将在成都的土壤上“落地开花”。

上一条:赖廷谦到政治学院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座谈会

下一条:周激流应邀参加“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

关闭

航空港校区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话:028-85966502

龙泉校区 |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 |邮编:610103 |电话:028-84833333

版权所有 ©2021-2023  英皇网站「中国」官方网站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0991号蜀ICP备05006389号-1CA2300000004017958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