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神六发射功臣 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刘汉涛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新闻中心  日期:2023-12-19  审核:新闻中心  点击:

刘汉涛,89届校友,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席气象预报员、气象预报室主任,参加了从“神一”到“神七”的历次神舟系飞船发射任务,先后荣立一等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等。

火箭何时发射?指令虽由指挥长下,但指挥长得先问问气象预报员。从1989年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刘汉涛在这里干了17年。17年间,刘汉涛完整经历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历次发射,从神一到神七,刘汉涛一直在气象预报室工作,他的气象预报保障了神舟系飞船的圆满发射。

追忆17年勤钻苦研

1989年7月,刘汉涛从成都气象学院天气动力专业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西北戈壁滩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试验技术部气象室工作,不久恰逢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能够投身这样一个伟大事业,刘汉涛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更深知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又重大。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立志:一定要成为最了解自己头顶上这片天的人,时刻准备迎接各种困难与风险的挑战考验,努力做个有胆有识的航天气象工作者。

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长期预报组副组长、短期预报组组长、系统组组长、副主任等职直至后来的气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凭借着在大学中积累的扎实专业功底和一股与生俱来的韧劲,刘汉涛勤钻苦研,十几年如一日,通过摸索锻炼,逐渐提高了自身的能力素质。

作为气象系统的一名预报员,为了了解掌握自己头顶的这片天,刘汉涛从摸清发射场区气象变化的规律做起,阅读《东风场区气候志》,找出基地30多年、一万多天的气象资料逐一分析,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演变以及前人是怎样预报的都细心琢磨清楚。同时,他还结合预报实践,摸索特点规律,做到每次预报前将资料分析到位,将每个数据抠细,并通过跟踪实际天气演变来验证自己的预报结论。为此,刘汉涛经常在机房守到天亮,报准了特别高兴,报错了他就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日积月累,他的预报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搞气象预报离不开历史资料,但以往靠人工查询、统计、分析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既费时又费力。刘汉涛琢磨,能不能把它交给计算机去干呢?于是他和同事商量,大家一拍即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基地历史气象资料数据库建起来了,一套统计分析处理软件也研制成功,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经验预报的统计分析能力。神舟四号发射期间,发射场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出现了连续多天气温低达零下30℃的恶劣天气,严重超出最低发射条件。正是凭借对发射场气象规律的掌握和历史资料的科学运用,刘汉涛和他的“战友”们硬是在持续超低温的情况下,在凌晨这个接近每天最低气温的时刻,寻找到了一个不到两小时的符合发射条件的窗口,确保了神舟四号平安起航。

为确保航天任务天气预报准确无误,刘汉涛研究开发了“载人航天发射场气象预报技术及应用”成果,对浅层风、高空风、逐时气温、地面气象要素预报等项目进行了详细的技术研究,其中浅层风、高空风预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逐时气温预报技术步入国内先进行列,转折性天气下的常规要素预报准确率取得了明显提高,该成果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实现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他深入学习了气象新技术和新资料,与其他气象部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协作,牵头完成了“发射场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有力地推动了基地气象业务的深入发展;为满足921工程建设对气象系统的需求,他主动承担了气象保障自动化系统、浅层风测量及预报系统、发射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筹大型建设项目的研制开发,自学计算机网络知识,动手编写了气象应用软件,自主研制完成基地气象网络系统、浅层风测量系统和发射场雷电监测网建设,开发的发射场气象资料显示软件,将C3I系统的气象信息显示数据由1小时刷新一次,提高到20秒刷新一次,极大地提高了气象信息的实时性,该软件也获得了全军优秀气象软件奖。

近年来,刘汉涛研究开发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有限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和“提高数值预报准确性实效性的方法”,在试验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的“发射场气象数据管理分析应用系统”,为开展基地气象数据信息化管理、气象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奠定了基础;负责建立的发射场高空风气象资料数据库,有效提高了发射场高空风预报能力,在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得到充分检验及应用。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刘汉涛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出版教材3部,撰写科研论文多篇,其中《MM5简介及其对载人航天发射场夏季强降水的模拟》参加了宇航学会论文交流。

难忘“神六”一飞冲天

为了给神舟六号选好“发射窗口”,“神五”任务一结束,刘汉涛便带领全室同志开始备战“神六”,力求在气象保障上为“神六”做到最精心、最周密、最充分的准备。

刘汉涛把全室分成3个课题组、确定11个项目,进行专题性的细致准备,一切似乎都在顺利地进行中。

2005年10月10日下午的天气会商,参会人员分析讨论得特别仔细和充分。因为这次的预报结论将直接关系到原定发射计划要不要调整。天气会商中,尽管大部分人判定发射窗口前天气能好转,但在如何向首长汇报上,意见却不尽一致。一些人提出,天气转折的时间离发射窗口太近,稍有变化就可能影响窗口,汇报时要留有余地。刘汉涛深知这是他们在提醒自己留条退路,但作为室主任和首席预报员,刘汉涛亦明白虽然预报是大家做的,但最终结论由他定夺,汇报也是由他负责,报错了肯定得担责任。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和我国麦莎台风预报的教训,让人们深感天气的诡异,而当时地方台站提供的参考结论与他们的判断出入较大,风险不言而喻。在刘汉涛心中,他清楚指挥部决定的发射窗口是着眼全系统确定的最佳时机,气象室的任务就是确保指挥部决心的实现。大局当前,紧要关头,遇到挑战和风险就左顾右盼、考虑个人得失,这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所作所为!天气会商结束向首长汇报时,刘汉涛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含糊,结论明确地报告:受第一股冷空气影响,10日夜间有大风扬沙,11日凌晨结束;受第二股冷空气影响,12日凌晨有大风和降水,6时左右天气转好,符合发射条件。

拍了胸脯,但天气过程的发展是不是与预报结论完全一致?刘汉涛说,当时他的心理压力非常大,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当第一股冷空气如期而至,刮起风沙,又准时消失的时候,他们所有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第二股冷空气却比预报晚到了2个小时。大家的高兴劲儿还没有过去,又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天气过程来得晚,就可能结束得晚。这晚到的2小时会不会影响明天早晨的发射窗口呢?这时,刘汉涛自己赶紧把最近的极轨卫星云图、上游台站的监测实况以及他们的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都调出来,组织同事紧急会商。直到查明延迟的原因,并得出不会影响这股冷空气按时结束的结论,他紧张的心情才稍稍舒缓了一些。

12日凌晨3点,离发射还有6个小时,风力突然加大,瞬时风速达到17米/秒,相当于8级大风。这时刘汉涛接到命令,立即赶到前方指挥部向首长汇报天气。在赶往阵地的路上,刘汉涛大脑中不断闪现这样的思想,“现在任务已箭在弦上,汇报时一定要沉着冷静,毫不含糊。如果我有一分犹豫,首长就多一分顾虑;我留一点余地,首长就多一份担心”。走进指挥部大厅,一股紧张气氛迎面袭来,显示屏上的风速数据一会儿16米/秒,一会儿17米/秒,跳得让人揪心。陈部长对刘汉涛说:“小伙子,你别紧张。天气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照实说。”定了定神,刘汉涛镇定地向首长报告:“我保证,到6点大风停止,降水停止。”

首长放心了,“神六”发射一切照计划进行。5时35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开始,大风明显减弱,飘扬的雪花反而把这次出征装点得更加神奇壮丽。当载着费俊龙、聂海胜的车队驶出驻地大门时,大雪戛然而止。8时整,发射场风速降到0.3米/秒,各种气象要素全部符合发射条件。这场风雪给大家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此时都变成了期待火箭点火升空的紧张和兴奋。9时整,神舟六号在人们的祝福和欢呼声中腾空而起。望着神舟六号冲破云层稳稳地向着茫茫宇宙飞去,刘汉涛松了口气,此时,所有的艰辛和汗水,所有的风险和压力都化作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没有告诉任何人,“神六”的腾飞是刘汉涛39岁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个人集体齐奋发

作为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刘汉涛始终坚持身先士卒,模范带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大家,使大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色。工作和生活中,刘汉涛时时刻刻不忘关心体贴部属,积极为科技干部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每逢干部家属临时来队,或是遇到生病住院等情况的时候,刘汉涛总会亲自去看望;对有思想负担的人员,他会主动耐心地帮助,促膝谈心,及时化解思想疙瘩,确保全室人员思想稳定,精神高昂,轻装上阵,愉快工作。

刘汉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但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要确保天气预报准确,群体的力量很多时候会起到关键作用。

工作中,刘汉涛以科研创新为牵引,以岗位实践为平台,大力实行“科研兴室”战略,积极鼓励广大科技干部,尤其是年轻科技干部在试验任务中唱主角、挑大梁,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气象人才的迅速成长,从而形成了人人能保障任务、人人能开展科研攻关的良好局面。气象室短期预报组组长李兴东已从事短期预报业务十年,自己感觉对预报业务很熟练,对气象要素预报把握也比较准,再有所突破比较难,因而他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刘汉涛通晓情况后,指引他开展航天发射气象预报技术研究,提出了研究方向,明确了相关环节,进行了具体要求。李兴东通过研究发现,自己对预报技巧的系统总结并不够,将理论合理应用到实践中还不深,以致在气象精细化预报上还有差距,从而激发了他学理论、勤实践、深总结的自觉性,走出了方向迷茫的误区,在气象精细化预报上取得了较大突破,成为发射场气象系统的预报专家。

坚持“科研兴室”战略培养人才,刘汉涛不但自己以身作则,给科技干部指路子、引方向,还经常给室里两名老同志交任务、压担子,要求他们每年指导2~3名年轻科技干部开展科研攻关,通过科研提高气象预报能力。在他的倡导下,气象室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基地科技进步奖20项,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参加宇航学会论文年会交流论文4篇。在科研喜获硕果的同时,年轻科技干部的能力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成为相关预报领域的专家,毕业两年以上的同志也都成长为室里的业务骨干。

在刘汉涛的积极倡导下,发射中心气象室还开展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不仅与周边地方、军队气象台建立了业务联系,广泛邀请了中国气象科学院、总参谋部气象水文中心、甘肃省气象局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业务交流,还派遣科技干部远赴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进行学习和交流。不分彼此——情感的真挚交流,不懈努力——个人与团体的精密协作终有回报,单个成员的“作战”能力逐步增强,全室的预报准确率和实战保障能力也随之显著提高。

离别只为祖国国防事业

伟大的事业,意味着无私的奉献。2006年,妻子带着女儿千里迢迢从四川老家来基地探亲,由于当时任务特别繁忙,妻子待了不到一个月,刘汉涛就毅然送她们踏上了归途,而在那仅有的20余天中,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通宵工作在室里。“神五”任务结束后,他本想转业回地方工作,由于受“神五”任务的影响,地方有多家单位愿意接收他。但当组织考虑气象专业人才断层,要他继续担任“神六”任务的首席预报员时,他断然放弃了转业的想法。

就是这样靠着对国防事业的执着,舍小家、顾大家,努力拼搏、勤勉工作、奋力攻关,在刘汉涛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觉悟和无私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航天儿女无私无畏、英勇顽强的动人之歌。

“精心识风云,全力保成功”,这是基地历代气象工作者始终不变的信念,正是恪守着这股信念,刘汉涛圆满完成了参与的历次导弹、卫星、飞船发射的气象保障任务,同时还组织开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空30~60千米火箭探测系统的论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二期建设论证以及发射场气象资料管理分析应用系统的开发……

“感谢母校,感谢恩师”,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刘汉涛再次道出了心中对母校的无尽感激,“我是部队的一名气象工作者,承担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及科研活动的气象保障任务。气象作为航天发射的重要条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为提高气象保障效率,国家在资金投入以及人才需求上都在大幅增长,作为一名85级校友,希望我们英皇网站「中国」官方网站的广大在校同学能积极投身我国气象事业,特别是我国的航天事业,这里有着广阔的天地,你们定能大有作为。”

(本文根据《华西都市报》专访和校报第221期相关内容整理)

下一条:校友风采—庄国泰

关闭

航空港校区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话:028-85966502

龙泉校区 |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 |邮编:610103 |电话:028-84833333

版权所有 ©2021-2023  英皇网站「中国」官方网站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0991号蜀ICP备05006389号-1CA230000000401795880001